從接觸楊老師的課程開始,我從沒有在入班時打過頭陣,這回因為要配合605老師給的時段,我當了先鋒敢死部隊。好加在,有一群願意跟我一起「出生入死」的夥伴,跟我同進同出,生死與共,先在這裡謝謝妳們。



當頭陣的好處就是,當妳們還在「水深火熱」中時,我已經「脫離苦海」了。雖然今天才上完PAC(三),但有許多心得,若不趕緊記下來,怕星期三上完PAC(四)後,我會樂不思蜀,把寫心得這回事拋在八百里後,所以還是趁現在還熱,把鐵打一打。



猶記得在督導課與讀書會時,大家為了擔心在入班時被小朋友問倒的細枝末節上,爭得面紅耳赤、互不相讓(還好我們都是學EQ的人,知道事實與意見的不同,清楚討論時的意見相左不該影響情誼)。但我第一個心得就是要告訴大家,只要自己熟悉教案內容,明確而堅定的將正確的概念講給孩子聽,我們擔心他們會反問或弄不清楚的狀況,根本不會發生。這樣大家的心是不是安定了許多呢?



PAC(一)的一開始講的是「心理學與我」。這部份主要是告訴孩子,一些心理學上的研究是可以幫助我們更瞭解自己、瞭解別人與改善人與人相處間的關係。所以無須講太多學理上的東西,只需像講故事一般的把研究說清楚即可。



「心理透視」就如老師與督導上課所說的,生理構造圖小朋友都很清楚,無需太費心力解釋(605只有一組把膀胱誤寫成腎,我直接說腎的台語叫「腰仔」,同學們馬上瞭解腎是在腰部兩側,而非膀胱的位置)。心理構造圖大家寫的都偏向「情緒字眼」,但也有一兩組寫了思想、感覺與個性等正確答案,表示在填寫時,小朋友真的有思考討論,這是令人振奮高興的。



小丸子的影片在三次課程中,都是小朋友的最愛,看得也特別仔細,主講人可好好利用他們的專心,把三個分身的特質、不同的展現方式、兩種線索與正負面表現,簡而有力的解釋清楚。



在講解「父母」與「兒童」時,我一再的提醒小朋友,在課程中所講的「父母」與「兒童」並非他們自己與家中的家長,而是在他們身上的不同分身。或許有些小朋友對這樣的概念已經很清楚,但一定還是有孩子偶爾晃神,會將真實的與分身的「父母」「兒童」混淆。



「成人」部份的段落總結(小明燈)最候一句要改成「成人包含收集資料、解決問題的部份」,請主講人注意。



「連連看」中兒童樂園那題,可以請機動媽媽將三種分身表演出來,配合生動寫實的語氣,孩子很容易就能瞭解為什麼三種分身都是正確答案。



最後要強調人際關係中很好用的「我訊息」並不是天生就會的喔,而是要經過「成人」分身的學習應用,才能自然的表現出來。鼓勵孩子們在跟同學家人相處時,多多甚至可以刻意的練習用「我訊息」來表達感受,久了以後,就會變成反射的正面反應喔。



PAC(二)是更詳細的介紹「兒童」與「父母」,照著教案走課程絕不會出甚麼錯。「順應兒童」中「但有些孩子則變成以反抗或叛逆來面對外界的要求」部份,主講者一定要將順應兒童的正負面表現內化,才能做完整正確的講解。



影片部份一定要找出另外發的那份PAC教案補充資料(找不到的夥伴請參考部落格的文章),仔細研讀,就能一一解釋給孩子聽。



媒體是好父母嗎?、營養性父母與批評性父母,在部落格中也有許多補充資料可參考。



在尋找父母的線索時,我讓小朋友先告訴我他們認知的父母語言線索,有趣的是小朋友給的都是負面的語詞如:不可以、你這個笨蛋、打死你或你很蠢。或許我們做家長的可以從這裡找到一些反省的動力,我們跟孩子說的負面語言是不是太多了呢?



五題連連看遊戲結束後,我特別跟孩子強調,雖然在這五題中的正確答案都是「營養性父母」所說的,但在真實生活中光有營養性父母一定是不行的。再次的提醒他們批評性父母所帶出的道德觀與安全感,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



PAC(三)先帶出

父母 è 教導概念

兒童 è 感覺概念

成人 è 思考概念



登山歷險記的題目我先在上課當天早上請各組先討論做答,上課時省下了許多時間,也間接減少孩子秩序失控的機會(每次開放討論,總是全班亂成一團,要花點技巧才能把他們的心抓回來)。這個部份我們在督導課上討論得如火如荼,但我發現只要把正確解答的原由解釋清楚,孩子們不會挑戰其他答案給低分的原因耶。但或許每班的班風不同,希望其他主講者在入班後,能就這個部份分享一下。



我家的PAC,我帶入了SC所教的「每個人都是與眾不同的」,與PAC(二)教的「同一事件,不同人會用不同的分身來處理面對,例如毛筆事件」。也請孩子在小書上,至少要畫下自己的PAC圖解,若願意,也可把全家人的PAC圖解都畫起來。



PAC(四)
先恭喜自己,因為我畢業了 !!!!!!

今天PAC(四)進行的很順利,因為晨間就已經把「澤田同學的黑痣」故事部份講解完,所以在正式上課時,還提早了10分鐘下課。

PAC(四)的活動很多,主講者一定要把時間主控權抓好,以免讓孩子的注意力分散掉,或拖延到其他課程的時間。

「聽故事,做解析」是一個讓主講人檢視孩子們對PAC三種分身的定義與本質,是否夠清楚明瞭的好機會,可以藉由一題題的分享討論,更明確的釐清孩子們混淆或不明白的地方。以下有幾題是入班後,發現孩子們(甚至我們自己)容易不清楚的地方。

(一) 「現在看到她很在意…,你們不覺得愧疚嗎?」
「難道不會想要幫助他嗎?」
孩子們一看到是問句,直覺就寫下A這個答案。其實這裡問號並不是在收集資料,而是話中略帶諷刺的責備,所以是P的表現

(二) 「老師從手提袋中拿出梳子」
孩子們大多寫P,但正解是A。我用的是刪除法,也就是跟孩子討論在這句話中,有沒有C的感覺概念? 有沒有P的教導概念? 答案均為否定,但這樣的動作,是有思考概念(A)的。(老師一定在早先準備袋子時就將梳子放入,才會在需要時做了正確的動作 ~ 將梳子從袋中拿出,而非到處亂找。)

(三) 光男說:「我不知道她會那樣的難過…」
孩子們大多寫C,但正解是A。這句話中或許帶有些許感覺的成份,但重點是,光男在故事的前半段是完全不在乎多美子的心情與感受的。說出了這樣的話語,表示他的A在故事的後半段跳了出來,讓他正面的P與正面的C開始有效運作(P ~ 有些話語是會傷人的;C ~ 傷害別人,我自己的感覺也不好)。

(四) 「澤田同學像是把眼淚和哭聲,一口氣…」
「大佛也好! 就把掌心合起來向我膜拜吧!...」
光看這些文字,或許會弄不清到底是PAC的哪部份,但請同學再將前後文看清楚,貫穿起來,就知道那是澤田在C表現完後,A跳出來表現出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解決問題)的善意態度。

為什麼要打招呼,可以再帶回第一堂課所講的「鐵絲媽媽 vs. 布媽媽」,來印證心理的招呼(照顧)比生理的招呼(照顧)重要。

絨絨與刺刺的兩個活動,孩子們都玩的很開心。驚奇箱的刺刺道具一定要夠「刺」,有的孩子還一碰到就全身彈跳一下,在分享時才會有正確的回答方向。卜卦的活動,孩子們對批評的字眼負面感受不強,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活動,所以主講者要想辦法(或例子)讓他們知道,在真實生活中若常常被貼上這樣的負面標籤,是真的會很難過的。

很好與不好,可以帶出自我概念(SC)課程中 前方需要/後方支援 活動中他們寫下的五個我的優點,來強調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長處,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絨絨。

我好,你也好的單元,要請主講人找出PAC(四)的補充資料,其中對四種人際互動的態度有很詳細的解釋。

看到孩子們在熱鬧歡愉的氣氛中完成了PAC,收獲最多的是我們。謝謝每一位在入班過程中協助我的夥伴,妳們繼續加油,我放假去囉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