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楊老師介紹了一本書 ~ Me 世代
找到了一些相關資料
希望能讓大家對這本書有些初步的認識

Me世代-年輕人的處境與未來 Generation Me



Jean M. Twenge 著
曾寶瑩 譯
初版:96/04/01
出版:遠流出版

內容大要

今日時下的年輕人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這群對自我和未來抱持高度期待,並且需要馬上得到讚賞與滿足的新興世代,正強烈衝擊教育體系與職場環境。在這本引發熱烈討論的書中,知名的社會心理學家與社會評論家、同樣身為Me世代的特吉博士,闡明了在七○、八○和九○年代之間出生的Me世代成員的特質:為何既具備包容心、心胸開放、雄心萬丈,卻又同時譏諷世事,並且很容易感到沮喪、孤獨和焦慮。

她分析了累積六十年、超過一百三十萬人次填答的龐大問卷資料,整理出現在年輕人與過往世代的巨大差異,同時也預測了他們的未來。特吉博士的見解與推論不只建立在統計數據之上,她也以真實的生命故事,生動地表達了Me世代的希望、夢想、失望和挑戰:他們被教育成相信自己一定會成為一代巨星,但卻生活在大學學費難以負擔、工作更難找、即使是雙薪家庭也買不起房子的現實環境下。

出身優渥富足為何不是前程美好幸福的入場門票?《Me世代》這本書讓嬰兒潮世代能重新理解下一個世代,也幫助了正值青春年少、雙十年華、而立之年的Me世代成員理解自我與人生目標,找到一條快樂的道路。


綜合我多年來對職場的觀察以及珍.特吉博士的分析,我要建議年輕人在步入職場前要先去除三高:過高的優越感、過高的期望值(例如薪資)、以及過高的流動性,瞭解進入職場前十年的主要任務是要去創造下半輩子永不為職場困擾的實力與成熟度。

年輕人,如果你能在這本書和我的提醒中重整自己的工作態度,我相信一定可以走過自己的黑色隧道,成為發光發亮的閃耀明星。

──104人力銀行創辦人∕董事長 楊基寬


本書對Me世代的性格,作了科學的陳述,沒有權威式的批判,更沒有貶抑。作者一再指出,只有了解他們,父母才能提供引導,教師才能有效教學,企業主管才能領導、激發他們的創意,年輕人也唯有了解自己的特質,才能開展美好的未來。

探討Me世代年輕人的性格特質,不僅將幫助父母、教師、企業主管和社會了解他們,並有利於呼籲政府能針對Me世代的生活、工作、婚姻和生涯各方面的特殊需要,提出積極性的協助。

──諮商心理學家∕知名作家 鄭石岩

作者簡介


珍‧特吉博士(Jean M. Twenge, Ph.D.)

  於美國芝加哥大學與密西根大學取得心理學碩、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聖地牙哥州立大學心理學系。研究世代差異已經十多年,她的研究曾刊登於《時代》雜誌、《今日美國》雜誌、《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等各大媒體,她也曾接受國家廣播公司(NBC)的《今日》(Today)、《日線》(Dateline)以及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無所不談》(All Things Considered)等節目的專題訪問。

個人網頁:http://www.generationme.org


譯者簡介


曾寶瑩

  也算是Me世代的一員。目前於輔仁大學心理學博士班攻讀學位,並於SES性能學園(www.ses.tw)、輔仁大學心理系與樹德科技大學幼保系任教。關心人在社會文化變遷與人生際遇流變中所經驗的心理狀態,及其轉變的可能性,性別心理與性心理是近年的實踐領域,也投注於發展各種文化方案。她是《圖解心理學》(城邦易博士)的作者,以及《質性心理學》(遠流)的譯者之一。

目錄

專文推薦1:年輕人,請重整你的職場競爭力  楊基寬
專文推薦2:了解Me世代,共創新時代  鄭石岩
譯者序:年輕人,一起努力喔!
前言


第1章 社會規範的衰退:你不需要別人的贊同/45
社會趨勢把世代變遷包裹在一個緊密細緻的概念之中:做讓自己開心的事,不要在意別人的眼光。這就是Me世代理所當然的生活哲學,和過往時代的社會文化特質非常不同。


第2章 個人軍團:離群索居,單打獨鬥/73
自戀的人只顧自己,完全不同理別人,他們無法看見別人的觀點。他們也覺得自己應該享有特權,相信自己比別人優越。結果自戀的人往往成為關係中差勁的伴侶,很難和別人一起工作。


第3章 自視甚高:只要我想做,有什麼不可以/103
除非你這十五年都住在洞穴裡,要不然你應該知道這年頭的年輕人都會用很不尋常的方式來愛自己。刺青已經不是跑船的或是飆車族才會搞的印記,刺青已經是多數年輕人裝飾自我的時髦玩意兒,連貴族名流也會刺青。


第4章 高壓世代:焦慮、憂鬱與孤獨的年代/143
「我這樣活著是對的嗎?」我們擔心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可是萬一錯了也沒人可怪罪。個人自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正字標記,但我們也常要獨自懷疑自己的決定到底正不正確。


第5章 外控性格:對啦,最好是這樣!/185
外控性格和對世界的悲觀信念在許多方面可以幫我們適應社會,它們可以在越來越難以生存的世界中保護Me世代的自尊。但是對世事過度譏諷的態度及對社會疏離的心態,卻會引發自我挫敗。


第6章 性觀念開放:古板世代與粗野世代的交會/215
不論你把這種新的性觀念視為自由或是亂來,很明顯地,這趨勢和個人主義密切相關:做讓自己舒服的事,不要管社會的規範。另一方面,性行為的改變如此戲劇化,我們搞不清楚現在是不是有適用於全世界的性規範。


第7章 平權革命:包容弱勢族群、女性以及同性戀/237
基於對個人的重視,我們的社會以超越種族、性別、性傾向的視角來看待每個人的天分。雖然實際上並非總是如此,最有權力的人往往還是白種男人,不過這已經是一個驚人的進步。


第8章 知識應用:商業市場與年輕人的未來/277
你能對年輕員工有所期待嗎?他們會努力工作,如果能得到讚賞與感謝,他們會更加倍努力付出。當然,每個世代都如此,不過對Me世代的效果特別顯著,因為他們在大量的讚賞中成長,期待著被讚賞。

書摘(一)

  在七○年代到九○年代之間出生的人雖然有不景氣和失業的問題,或是無法恢復經濟繁榮,但大家畢竟沒有經歷過創傷性的歷史事件,那麼為什麼Me世代竟然會承受這麼多的焦慮和痛苦?這樣的情況真是既奇怪又矛盾,我們不像以前的人經歷過世界大戰,而且從九○年代以後也不再有核武威脅了(恐怖主義算是這波憂鬱潮之後發生的)。Me世代從來沒有被強迫徵召去打仗,健康照顧和社會安全都比以前好,這代表大多數人都將會活得更老、更好。高中程度以上的人比以前多,少女懷孕的比率和犯罪率都比九○年代初期低。

  從各個角度看來這都是歷史上最好的時代。想想我們這個世代獨享的好處:電視、手機、更進步的醫療、電腦、更普及的教育、比較不用勞動、擁有更多自由的機會、有能力搬到另一個自己喜歡的都市。當然,最後兩項也暗示了現代人必須面臨的問題:這種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的傾向,讓人們擁有過多、過大的自由,同時意味著很多時候我們必須有自我主張,過度強調自我的結果有好有壞:當我們似乎獨立而強悍地自給自足,卻也同時陷入深深的失落之中,因為除了自我,我們的生命沒有其他重心。Me世代在這個越來越難找到好工作和好房子的時代,被教導著要對生命有更多的期待,結果就是爆發傷身又傷心的嚴重焦慮症與憂鬱症。




孤單又孤立


  我的朋友彼得在大學畢業後搬到芝加哥北邊的一間公寓,同年秋天,我去拜訪他,卻發現他似乎過得不太快樂,他幾度跟交友廣告上認識的女孩約會,但情況都糟到不行,有一次甚至有人當面嫌他長得太醜。彼得的大學同學大部分不是還住在學校附近,就是分散到全國各地去念研究所了。他在公寓裡對著我苦笑地說:「我週末的時候就只能看看有線電視播放的電影度日。」

  他並不是唯一陷入這種窘境的人。現在說自己孤單的美國人比起一九五七年多了四倍,在《獨自打保齡球》這本書裡,作者羅伯特‧普南描述了各種大家一起從事的社會連結活動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減少,我們越來越不參加社團或社區組織,也比較少邀請朋友到家裡聚餐,不太跟鄰居串門子,這和以前享受社交的年代是無法相比的。

  我們非常渴望跟別人有情感連結,希望擁有「像女性一樣溫暖的人際關係、垂手可得的鄰居情誼、能讓人融入其中的歸屬感以及穩固的家庭生活」,不過如果用飢渴來打比方,我們和別人情感關係營養不良的狀況是因為我們持續吃垃圾食物,像速食訊息、電子郵件和電話……等,我們終究沒有吃進像「真實地與人接觸」這類的健康食物。

書摘(二)

  這種現象說明了美國城市近年新興的聚會方式:擁抱派對。聚會故意設計成不帶有性的意涵(雖然派對上有男有女),在「擁抱警衛」的值勤監視下,大家可以友善而不色情地穿著睡衣,享受彼此擁抱與觸摸的感覺。一位26歲的成員說:「這種派對是在替孤單的人復健」,在擁抱派對官方網站上(www.cuddleparty.com)陳述的成立宗旨中說道:「在現在的世界裡,大多數的人沒有機會和別人愉快地相互撫摸。」參加擁抱派對的大多是年輕、單身的人,就像網站裡提到的:「我們可以觸摸男女朋友或是另一半,可是那些單身的人怎麼辦?他們都被剝奪了和別人擁抱與親密接觸的機會。」

  對Me世代而言,父母離婚為他們種下了親密關係不穩定的種子,在《百憂解國度》這本書裡,作者依麗莎白‧溫左自我剖析她的青春期憂鬱症:父親很早就離開了她,母親含辛茹苦地將她扶養長大,治療師聽完溫左訴說自己的遭遇之後說「難怪你如此憂鬱!」可是溫左並不同意治療師的想法,她說:「治療師好像認定我的家庭是有問題的、非常特別的,但是實際上在我們這個年代,這根本不算什麼。」溫左說對了:幾乎一半以上Me世代的成員都經歷過父母離異的經驗,或者根本從未見過親生父親,離婚的確對孩子的憂鬱造成影響,讓他們經驗到更強烈的焦躁和憂鬱。除了統計數字以外,在《父母離婚後》(張老師文化出版)這本書中記載了各種離婚後果的真人真事,作者生動地寫出父母離婚後年輕人必須承受的痛苦、現實功利以及生活的不確定感。24歲的愛希麗曾在小學時參加了一個當時還沒有對外公開的「離婚子女團體」,在那裡,所有的小孩分享了父母離婚帶給他們的憤怒、傷心和混亂。

  Me世代的愛情關係可能沒有比父母好到哪裡去。《慾望城市》中四個女主角面對的情形看起來好像有點極端,但那其實就是Me世代的寫照:有一個女孩經歷過幾次非常糟糕的約會,對方不是行徑怪異,就是讓她期待幻滅,就算兩個人後來順利在一起了,也總是沒辦法有長久穩定的確認感。約會、談戀愛成為一對、然後分手,這樣的模式從高中開始不斷循環,Me世代因此產生憂鬱與焦慮的情緒。20歲的瑪姬在17歲那年和男友分手,她有一年半的時間心裡不斷想著:「我真心愛他,我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過這段痛苦和寂寞。」大學裡,很多人覺得自己的浪漫愛情就像是救生圈一樣,因為關係結束以後他們只會更加孤單。20歲的蕾絲麗一個月前和男朋友分手,她說:「除了學校和家裡,男朋友基本上就是我的全部,我現在覺得孤單、沮喪、憂鬱,我沒有朋友,以前的朋友都在不同的大學念書。」

  這種情況非常恐怖,所以有些年輕人認為應該要有更好的解決方法。有一天我在一門討論文化差異的研究所課堂中很驚訝地發現,幾乎所有來自美國中部和中西部的學生都同意被別人安排婚姻,其中兩個二十五、六歲的女性甚至非常堅決,她們痛恨約會、單身獨居,非常渴望能夠安定下來!同班的男生也非常認同這樣的想法跟做法。或許由他人安排婚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這群年輕人的聲音是有意義的,在他們的想法中可以發現,現今約會文化確實少了點什麼,百老匯音樂劇《可愛大道》裡的一首歌似乎唱出了一切:「尋找愛?這個活動幾乎等於浪費時間!」

書摘(三)

  為了讓交友變得更容易,現代人發展了交友網站,不過實際上這些網站卻引發了焦慮感。你必須輸入徵友小檔案,上傳你的照片,然後開始漫長的等待,大半的時間中不會有人回你電子郵件,若有人回信了,卻又剛好不是你喜歡的類型,或者,你也會主動寫電子郵件給某些中意的對象,卻經常沒有任何回音,有些人用不回信被動拒絕你,有些人則根本停用了那些e-mail帳號。我自己曾有兩個月網路交友的經驗,但卻整天擔心:「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事?」一心一意、焦慮地想著:「他─會─回─信─嗎─喔─拜─託─回─信─吧!」我這輩子從來沒有這麼像強迫症地在接收電子郵件,幸運的是,我的故事有了一個像童話故事的快樂結局:後來跟我結婚的這個男人在交友網站(match.com)上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我,兩週後,我們第一次見面,然後在兩年後結婚。結婚一個月以後,我老公的好朋友也娶了他在另一個交友網站(eharmony.com)上認識的老婆。

  這個世代是歷史上最晚婚的世代,我的老公和他的好朋友都是三十出頭的典型Me世代。雖然晚婚也有許多好處,不過這就代表了Me世代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甚至到三十多歲)花了許多時間、精力進行了沒有結果的交往,也就是他們必須一再經歷分手的痛苦,有些關係可能都已經持續很多年,發展到同居的階段了,因此分手的痛苦可能跟離婚不相上下,而不只是一般的小小心痛而已(說的一副好像真有這種事)。我的朋友瓊24歲以前就有過五段認真的感情,每一段平均都超過一年,分手的方式都蠻慘烈的(通常是其中一個人因為學業或生涯規劃而要搬遷)。我也有其他朋友和情人交往超過7年之後才分手。婚後幾年內就離婚的情形也相當普遍,因此帕米拉‧保羅才會寫下《新手婚姻》這本書來描述那些才開始就結束的婚姻。對Me世代而言,很少人沒經歷過認真經營一段關係卻又告吹的過程。

  很多人一想到孤單的年輕人就會立刻聯想到單身女子。一齣描述單身女子的電視劇《艾莉的異想世界》演出了單身女子非常真實的巨大焦慮。在《慾望城市》中的女主角凱莉在劇情中比較了「天主教教會」和「拼命想安定下來的36歲絕望女人」的異同(她竟然膽敢一口氣同時冒犯教會和單身女子),她在劇中說中了幾分事實:最令單身女子憂慮的就是年紀,因為生寶寶的最高年齡被限定在35到40歲之間,她們常常進行一種我稱之為「女性數學」的計算:「如果我明年結婚,我就32啦,婚後大概一兩年內我不想要有小孩,如果再一年的懷孕期,那麼,懷孕前我大約會是34或35歲,等到我生下第一胎就36歲了,如果我等到老大一兩歲以後再懷老二,到時候我不就38歲了,可惡!」

書摘(四)

  雖然婚前性行為和同居是一種解放個人自由的做法,不過這麼做也有缺點,這些和男朋友同居的女生聽見自己身體的生理時鐘滴滴答答,隨著歲月流逝越走越大聲,但兩個人的關係卻似乎沒有任何進展的跡象,等待男朋友開口的煎熬跟一個人孤苦伶仃過日子也差不了多少。拉蕊在《新興成年期》這本書裡面表示,她在那五年還沒有跟老公結婚前的同居歲月裡「壓力很大,不知道自己最後會不會跟他在一起,還是我只是在浪費時間?」這本書裡還有另一對同居十八個月的情侶,26歲的琴想在耶誕節前訂婚,可是28歲的男友特瑞卻在訪談時表示:「她別想在耶誕節前訂婚啦!我最後可能還是會結婚,但肯定不是現在!我還沒準備好要定下來!」男人佔盡了生理時鐘的優勢,就像傑克說的:「我35歲時才要娶一個23歲的老婆,所以我有的是時間!」(要是女人這樣說,恐怕也只是自取其辱。)

  但是,也還是有一堆孤單的獨行俠。單身男人實際上比單身女人多:在25到39歲之間的單身男女比例是6比5,單單只看35到39歲的人,未婚男人也比未婚女人多很多。我幾乎可以立刻聽到女生們大叫說好男人都被挑走了,可是,實際上該緊張和抱怨的應該是男人才對,即使電視、電影很少談論男人的角度,不過,男人其實也會孤單。值得一提的是,《求愛俗辣》這部好看的電影倒是相當真實地展現了年輕男子的孤單,以及對約會的焦慮。孤單對Me世代來說,真的是人人有機會。

  速食約會、晚婚、高離婚率所帶來的結果迫使很多人選擇獨身過日。和一九七○年比起來,現在15到24歲選擇獨自生活的人已經增加為兩倍,25到34歲則增加為約三倍。25到29歲的人有三分之一以上仍然獨居或和室友同住。有份深度調查報告發現:平均一半的芝加哥居民到成年期還是處於無婚姻狀態,雖然沒有結婚未必就代表孤單,不過,通常都是這樣的,尤其當他們又常搬家,身邊也沒有要好朋友的時候。

  這是另一個令人沮喪的真相:Me世代不只是單身得比較久,而且我們常在一個地方還沒待很久、根本來不及和別人深交就又準備搬家了。25到29歲的人,超過四分之一在二○○二到二○○三年之間搬家。說起來很嚇人,但是到底有多少人的職業生涯是靠經常調職和跳槽來升遷的?在學術圈絕對是如此,我自己曾經待過六個州,我的好友凱薩琳待過北美四個時區,幾個朋友也都住在離自己家鄉五百哩遠的地方。醫生必須先搬去醫學院,畢業後再搬到實習地點,最後再選擇執業的城市。二○○○到二○○一年矽谷經濟下滑,讓許多科技人想離開矽谷到其他城市工作。而某些不需要更高學位的工作,也常必須調職各地。我最近遇到一群在連鎖飯店業務部門工作的人,他們都必須待過飯店所有的四家分店,而且每幾年就要輪調一次……。我們可以把28歲的作者克里斯‧柯林說的話拿來做為結論:「從高中以來,我做過五種工作,住過八個宿舍,有過兩次糟糕的旅行,談了一次最後用摔門告吹的感情(摔了車門和房門),待過紐約、加州和智利……。我常很擔心……雖然也真的常很開心……唉!但我還是常很擔心……」

書摘(五)

  就算都待在同一個地方沒有搬家,還是沒有時間去交朋友或約會,因為現代人的工作時間已經從過去的朝九晚五,延長到無數加班夜跟週末,一般而言,你真的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交朋友,柯林提到:「高中畢業後的十年,我發現影響同學們的愛情生活最大的因素就是忙碌。」75%介於25到35歲的女性覺得工作的確實干擾了她們的私生活,35%的女性覺得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很大。對男人而言,情況也一樣。我哥的前女友和現任老婆都是在職場認識的,這當然和他長時間投入工作有絕對的關係。我第一次去找他玩的時候,他家的冰箱裡除了一瓶水什麼都沒有(他還好心地說:「這瓶水是我特別買給你的。」)我開始列採買清單,列到一半才想到:「我該不會還要買食物以外的日用品吧?」於是我問他:「你家有碗吧?」他一副很厲害的樣子說:「我有碗!」然後打開了餐具櫃子,秀出躺在裡面的一隻孤單的盤子。

  我的會計師和律師朋友都很忙,忙到連看場電影、打個電話給遠方的朋友或是和鄰居閒聊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在《生活的代價》這本書裡,貝瑞‧史瓦茲轉述他以前一個學生的話:「我覺得自己跟朋友很不親近,大家都太忙了,我不好意思把我自己的負擔加在朋友身上,我知道他們也有自己的負擔,如果要他們幫忙或傾聽我的心聲,一定就要犧牲他們的時間。」我用了一張便利貼黏在這一頁上,註記「這真是個不陌生的故事」。

  孤單和孤立很容易導致焦慮和憂鬱。一大堆的科學研究都認為是孤獨(或單獨)造成了心理的不健康。單身或離婚者很明顯地容易憂鬱或產生其他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就算是待在不開心的婚姻裡都比離婚要開心。當然,離婚常常是必須也是最好的手段,可是離婚之後還是得經歷憂鬱的痛苦。你知道現在年輕人所承受的孤單,可是你可能會訝異我們並不算憂鬱,其實我常覺得我們只是離憂鬱很近,只要再來個分手就倒下了,因為我們的根紮得不夠深,支持系統很薄弱。

  如果不那麼嚴肅地看待孤單這件事,那麼,我們就會看到自由和個人主義,當我們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做自己,我們就會離家人和朋友越來越遠,一個像我們一樣講求獨立人格的社會,不會接受由別人安排的婚姻或者是多代同堂這種事情,太早結婚(像是25歲)也會被當成劃地自限的不智之舉。追求自由當然沒有什麼不對,這是幾十年來社會變遷的結果,不過我們也必須承擔孤獨這樣的後果。珍妮絲‧喬普林用一句話捕捉了Me世代所面臨的兩難困境:「自由實際上就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失去。」

  現代生活最奇怪的一件事就是:我們期待自己能獨立自主地面對分手、搬家、離婚種種讓人心碎的事,上一代對這些事情的態度反而是能免則免。或許就是因為這樣,上一代的人才比較沒有憂鬱症,就算他們經歷過各種自由被剝奪或是世界大戰的經歷,他們還是能信賴人、對家鄉存有深厚情感、一輩子和同一群朋友相知相處,他們很年輕就結婚且堅守婚姻,這或許一點也不刺激,更讓他們無法追求夢想,不過那是一種安穩的生活,現在生活則經常蒙上憂鬱色彩。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