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愛還是剝奪?(97年2月21日)

文/謝水乾

  這幾年,日本社會出現不少的尼特族。所謂「尼特族」是指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年輕人。

  根據專家的觀察研究,「父母過度保護」是養出尼特族的主要原因。由於在成長過程中,他們長期受到父母過度保護,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錯過了人生很關鍵的「嘗試錯誤期」。等到踏入社會、該自食其力的時候,卻喪失做決定的能力與勇氣。尼特族通常人際關係孤立、缺乏自信心,不肯面對由校園轉換到社會的挑戰;或是曾在職場遭到挫折,不願再嘗試,而退縮在家裡。

  這種教養孩子的現象,臺灣也常見。

  開學後,上下學時間,無論小學、國中或高中,學校附近就擠滿了接送孩子的車輛,有的家長甚至還幫孩子背書包進教室;更甚者,中午還到教室幫孩子餵食午餐。這些父母太低估孩子的能力,對他們照顧得無微不至、保護太多,結果剝奪了孩子學習、成長的機會。許多研究都發現:被過度安排的孩子,容易喪失對生活的熱情,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這些照顧,是愛還是剝奪?走路上學,是訓練孩子留意周遭環境,學習在車輛往來的馬路上安全行走,保護自己,也是鍛鍊體能的機會;背書包上學,是孩子自己負責的基本,也是形於外的壓力訓練;自己吃飯更是生活的基本技能。如果連這些最基礎的訓練都被剝奪,孩子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競爭?

  動物界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育幼作法。有的動物,在下一代還幼弱的時候,會用嘴或羽翼護衛,不讓牠們遇險而夭折;但是,當下一代漸漸長大,牠們則會毫不留情的把孩子趕走,讓牠們去經歷風雨考驗、環境磨鍊,學習獨自謀生。

  去年,我在臺南市帶了六次家長讀書會,家長的回饋是:放手獲得更多。有一個媽媽說,孩子提出自己想坐公車上學,起初她很不放心,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她發覺孩子因為坐公車而成熟許多。每天孩子回家都和家人分享在公車上看到的景象,以及人、事、物的觀察,也體悟守時的重要;公車誤點,孩子會打電話報平安,讓父母放心,更拉近了親子間的距離。

  有一個爸爸也分享讓孩子騎腳踏車上學的好處:騎車鍛鍊體能之後,不僅讓孩子奪得校運長跑冠軍,孩子又因為覺得自己可以不必麻煩父母接送,感到有自信和成就感。

  如何做個適度給「愛」的父母,在滿足孩子依賴的同時也培養他的獨立性呢?真的需要智慧拿捏。誠如第九七七期《商業周刊》〈停、收、等、慢,培養孩子11大能力〉文章所提:父母給愛的方式必須設限,忍一時,能給孩子更強壯的心靈、更卓越的競爭力。父母都要謹記四口訣:「停、收、等、慢」,給愛之前先停下來想一想,孩子需要那麼多的愛嗎?然後收回一隻手,讓孩子自己面對問題,長大後才有更好的社會適應力、更佳的挫折容忍力,以及更強的競爭力。



本文摘自 國語日報 家庭版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