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簡介

  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1970) 出生於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人格理論家和比較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發起者和理論家,心理學第三勢力的領導人。1926年入康乃爾大學,三年後轉至威斯康辛大學攻讀心理學,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1934年獲得博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193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學習心理研究工作助理。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1951年被聘為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1969年離任,成為加利福尼亞勞格林慈善基金會第一任常駐評議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轉到布蘭戴斯大學任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開始對健康人格或自我實現者的心理特征進行研究。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是 "人本主義心理學" 和 "超個人心理學" 兩個雜誌的首任編輯。

  在馬斯洛看來,人類價值體系存在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沿生物譜繫上升方向逐漸變弱的本能或衝動,稱為低級需要和生理需要。一類是隨生物進化而逐漸顯現的潛能或需要,稱為高級需要。

  人都潛藏著這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各種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內在得到的滿足轉化。

  低層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以後,它的激勵作用就會降低,其優勢地位將不再保持下去,高層次的需要會取代它成為推動行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經滿足,便不能成為激發人們行為的起因,於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

  高層次的需要比低層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價值。熱情是由高層次的需要激發。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實現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現他自己的潛力,惟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體驗。

  人的五種基本需要在一般人身上往往是無意識的。對於個體來說,無意識的動機比有意識的動機更重要。對於有豐富經驗的人,通過適當的技巧,可以把無意識的需要轉變為有意識的需要。

  馬斯洛還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過程中,產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是人處於最激盪人心的時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態。

  試驗證明,當人待在漂亮的房間裡面就顯得比在簡陋的房間裡更富有生氣、更活潑、更健康;一個善良、真誠、美好的人比其他人更能體會到存在於外界中的真善美。當人們在外界發現了最高價值時,就可能同時在自己的內心中產生或加強這種價值。總之,較好的人和處於較好環境的人更容易產生高峰體驗。

  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書中提出了需要層次論。這種理論的構成根據3個基本假設: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夠影響他的行為。只有未滿足的需要能夠影響行為,滿足了的需要不能充當激勵工具。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層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從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複雜的(如自我實現)。
當人的某一級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
  馬斯洛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如圖所示)。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內容
各層次需要的基本含義如下:

(1)生理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維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飢、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如果這些需要得不到滿足,人類的生存就成了問題。在這個意義上說,生理需要是推動人們行動的最強大的動力。馬斯洛認為,只有這些最基本的需要滿足到維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後,其他的需要才能成為新的激勵因素,而到了此時,這些已相對滿足的需要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2)安全上的需要。
這是人類要求保障自身安全、擺脫事業和喪失財產威脅、避免職業病的侵襲、接觸嚴酷的監督等方面的需要。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當然,當這種需要一旦相對滿足後,也就不再成為激勵因素了。

(3)感情上的需要。
這一層次的需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友愛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間、同事之間的關係融洽或保持友誼和忠誠;人人都希望得到愛情,希望愛別人,也渴望接受別人的愛。二是歸屬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種歸屬於一個群體的感情,希望成為群體中的一員,並相互關心和照顧。感情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來的細緻,它和一個人的生理特性、經歷、教育、宗教信仰都有關係。

(4)尊重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穩定的社會地位,要求個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會的承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為內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內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在各種不同情境中有實力、能勝任、充滿信心、能獨立自主。總之,內部尊重就是人的自尊。外部尊重是指一個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別人的尊重、信賴和高度評價。馬斯洛認為,尊重需要得到滿足,能使人對自己充滿信心,對社會滿腔熱情,體驗到自己活著的用處和價值。

(5)自我實現的需要。
這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它是指實現個人理想、抱負,發揮個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完成與自己的能力相稱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說,人必須乾稱職的工作,這樣才會使他們感到最大的快樂。馬斯洛提出,為滿足自我實現需要所採取的途徑是因人而異的。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在努力實現自己的潛力,使自己越來越成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基本觀點

(1) 五種需要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但這樣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變化,也有種種例外情況。

(2)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相應的,獲得基本滿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勵力量。

(3)五種需要可以分為高低兩級,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屬於低一級的需要,這些需要通過外部條件就可以滿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高級需要,他們是通過內部因素才能滿足的,而且一個人對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是無止境的。同一時期,一個人可能有幾種需要,但每一時期總有一種需要占支配地位,對行為起決定作用。任何一種需要都不會因為更高層次需要的發展而消失。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和重疊,高層次的需要發展後,低層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對行為影響的程度大大減小。

註:自我實現的需要 細分類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Maslow在他的動機理論中主張,人類的基本動機形成一種需求階層(hierarchy of needs)。根據Maslow的說法,這些需求依序從根本的排到高等的,每個階層的需求要先獲得滿足,然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層。這個階層表的底層是基本的生物需求,如飢餓和渴。生物需求必須先得到滿足後,任何其他需求才可能開始運作。當生物需求被壓抑時,其他需求將先被擱置起來,不會影響你的行動。但是,當生物需求獲得合理滿足時,下一個層次的需求(安全需求)就將開始促發人們的行為。當人們不必再擔心安全問題時,才開始被歸屬需求所促使。歸屬需求是一種依附、親近他人的需求,也就是愛人與被愛的需求。如果身體飽足,安全舒適,並有了社會歸屬感,接下來的重心將移到尊重需求,也就是喜歡自己、視自己為能幹而有效率的人,並從事一些能夠贏得他人尊重的事情。

更上一層次是人類對美及秩序的熱望,包括對稱、閉合(closure)、結構以及存在於大多數兒童和某些成人身上對行為完滿的需要,統稱為「美的需求」,它促進了人類創造性的一面。Maslow認為審美需要是人的本性或似本能,這種本性在自我實現的人身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表現。

當達到階層表的頂層時,人們必然是豐衣足食、有安全感、愛人並被愛、受到他人尊重、思考、及富有創造力。人們這時候將開始超越基本的人類需求,以尋求最充分發揮他們的潛能,稱為「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一個自我實現的人是自我知覺、自我接納、社交應對良好、有創造力、自動自發、以及對新奇和挑戰持著開放態度的個體。自我實現是實現個人全部的潛能,用Maslow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愈來愈成為獨特的那個人,成為他所能夠成為的一切」。

在充分實踐個人潛能之上,Maslow還列有一個需求層次,稱為「超然存在的需求」。這種需求可以導致更高的意識狀態,是對自己在萬有萬物中的角色的一種宇宙視野,也就是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但很少人能夠超越自我,達到這種性靈力量統合的精神。

Maslow還認為同層次間的需求是相互依賴的,且有重複的地方;只有當低層次的需求完全滿足了之後,方可滿足高層次的需求。此外,他也指出,由於個別差異的影響,每個期待滿足的需求不一樣,其重要性也不同。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