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任何人看到成羽這孩子,都會以為快樂天使正悄悄生活在你我之間。不論何時何地,他都是一張笑咪咪的臉,包括他打了人被告狀,被叫到校長室和輔導室,那抹天真無邪的笑容還是牢牢掛在臉上。

  校長和輔導室主任看著成羽這個小四的大孩子,桌上攤著他在校的學業成績,以及從上個學校轉過來的資料。雖然兩個人教學資歷豐富,還是無法理解眼前這個看似聰明、笑容可掬,卻少了一根筋的孩子。

  成羽的學業成績雖不特別亮眼,但也都維持在中上;令人頭痛的是人際應對,尤其是與同儕相處,尺度拿捏不當的問題,讓他成為校長室和輔導室裡的常客。不管兩位資深教育者如何引導、詢問,成羽的回答始終如一:「我在跟同學玩!」

  這天,校長和主任正為案頭上成堆的有關成羽的報告書而頭痛時,往操場一看,又瞧見成羽和二年級的小學弟玩著「我打你追」的「友誼」遊戲。想到多件舊案未清,又可能多一案的困擾,不禁深嘆一口氣。成羽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訪問為事業、家庭忙得焦頭爛額的成羽父母,問起孩子的特殊狀況及成長歷程,他們卻一臉茫然。原來年輕的父母,在成羽滿月後就送往保母家,只有週日才有短暫的親子相處時間;但這個珍貴的親子溫馨時刻,常常變成了補眠大會,一家人相擁而眠,醒來又到了各奔東西的時刻。

  當成羽大到可以進幼稚園時,他的生活被各種安親班、才藝班填得滿滿的,來配合父母忙碌的作息。當全家人疲累不堪的回到甜蜜的窩時,電視、電玩是成羽最盡責的保母。而父母依舊為事業而奮戰,因此,成羽的生活不是在學校、安親班,就是與電視、電玩相伴。

童年今與昔

  西元二○○五年,凱瑟家庭研究中心(Kaiser Family Foundation)的調查研究發現,八到十八歲的孩子,腦部正在快速發展建構中,但他們平均每天有八小時又三十分鐘暴露在電視、電玩或數位科技刺激下。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孩子每天大約花四小時看電視和影片,花一小時又四十五分鐘聆聽音樂,使用電腦上網和玩電玩時間約占兩小時又五十分鐘。

  這是處於E世代孩子的生活,那麼,沒有電視、電玩時代的童年,又是什麼模樣呢?

  記得小時候家門口有一棵大榕樹,在小小孩的眼中,它巨大得足以遮天蔽日,廣闊得足以讓老人家話家常、孩子玩耍嬉鬧。如果還不夠容下一村頑童,屋後還有個被竹林、芭樂樹環繞的晒穀場。於是捉迷藏、爬樹在榕樹下進行,捉蜻蜓、扮家家酒、玩躲避球、官兵捉強盜的戲碼就在晒穀場上演。

  每天二三十個流著鼻涕的小毛頭和小女孩,不須刻意邀約和精心安排,自動聚在一塊兒,依據當日心情和人數多寡,變出不同的遊戲,或分派每個人扮演不同角色;於是吵鬧、爭辯、出走、妥協、和解的戲外戲,每天都在榕樹下和晒穀場不斷上演。

  回家後,少不了要領教父母最在意的為人處世大道理,時光就在人與人緊密相繫中飛逝而去。

  現代這種與往昔大不同的童年,對我們人際社交的能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梭狀細胞主宰人際

  位於腦內眶額葉(orbito frontal lobe)內,和邊緣系統最頂層的前扣帶(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之間,有一種結構綿密、厚實的梭狀細胞(spindle cell)。這個體形特別龐大、傳輸特別快速的腦神經細胞,就是讓人類在親密的群居生活中,能夠斡旋得宜的祕密指揮中心。

  這個位於腦內低階路徑(指思考快速的直覺反應)與高階路徑(指深謀遠慮的思考)交會處的梭狀細胞,能夠準確評估當下的社會情況,敏銳的覺察在這個情境裡其他人的感受,進而產生感同身受的情懷。

  然而,是否能夠建構出敏銳的人際情感交流中心,主要決定於──外在環境是否能提供足夠且豐富的人際應對刺激。

人際與科技爭奪戰

  西元二○○二年美國史丹福大學的調查研究指出,每當人們花費一小時沉溺在高科技產品中,就相對剝奪了半小時人與人面對面親密相處的機會。這種人際與科技爭奪取捨戰,影響的不只是娛樂和時間分配,更減損了腦內人際情感中心的建構。於是社交技能中的敏銳度直線下降,拿捏不出適當尺度,就像上面這個故事裡渴求友誼,卻不知如何搭建友誼之橋的成羽。

  人際關係是生活裡一門最艱深、複雜、奧妙的功課。怎樣成為一個心思敏銳、進退得宜的人際高手呢?唯有讓我們腦內的梭狀細胞,像昔日晒穀場上的孩子,每日都得到足夠、豐富的人際相處刺激。無須刻意,腦內自會儲存、建構起應對檔案,成為團體裡受歡迎、被接納的一分子,也為未來踏入社會,做好不要輸在起跑點的充足準備。



本文摘自 國語日報家庭版 97年11月19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