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歐陽龍

  沒有人天生下來就會當父母,不管是爸爸還是媽媽,想要好好扮演這個角色,就必須經歷一段長時間的學習與修正。

  我來自一個比較傳統的家庭,所以對小孩的教養態度,一開始也是承襲自我父母那個年代的傳統方式。因此,我常常會不自覺的,用頤指氣使的語氣,手扠著腰對孩子說:「你還不趕快去刷牙?」「都幾點了,還不趕快上床睡覺?」「你動作怎麼會這麼慢?快!快!快!」「你怎麼還沒洗澡?」諸如此類的話,經常出現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

  可是,一天到晚大聲命令孩子,他們就會乖乖聽從嗎?當然不!孩子還是嘻嘻哈哈的跑給你追,這種劇情,我家幾乎天天上演。

  孩子總是模仿父母
 
  剛開始,我並不會覺得這樣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對,因為,我的父母也是這樣跟我說話的呀,為什麼我就不能這樣跟我的孩子講話?
 
  後來,我聽太太說,有一次她帶二女兒娜娜到誠品書店挑書,經過一對看書的情侶身邊,娜娜忽然手扠著腰,指著那個小姐問:「你幾歲啦?」被這麼一問,那個小姐先是一愣,接著回答娜娜自己幾歲。沒想到娜娜指著小姐的男友,又問:「那他幾歲呀?」
 
  太太笑著說,因為自己平常看見人家帶著小孩,會主動寒暄,而寒暄的開場白就是:「孩子幾歲了?」結果,女兒有樣學樣。
 
  這件事讓我有所警覺,我們大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孩子都看在眼裡,會模仿、學習呀!這也讓我開始思索,平常對待孩子的方式及態度,是不是需要修正、調整?
 
  雖然,我們常常會教孩子待人接物要有禮貌,可是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說話,是不是用了太多的「不夠禮貌」、「不夠客氣」以及「不夠尊重」的語氣呢?例如,對孩子說「去,幫我拿遙控器。」「快點給我起床!」「再不吃飯,就給我試試看!」……這類語言,不僅是完全不懂禮貌、不夠尊重,甚至還是一種恐嚇、威脅。想想,孩子在這樣環境下長大,怎麼會懂得什麼叫做有禮貌?又怎麼會知道要尊重別人呢?
 
  說來奇怪,我們常常對越是陌生的人出奇的客氣、有禮;然而,對自己親愛的家人,卻總會欠缺一分尊重、一分客氣、一分禮貌;更奇怪的是,會打從心底覺得家人承受這樣的對待是天經地義的事。

  爸媽是孩子的鏡子
 
  「對自己人幹麼那麼虛偽?」後來,我才發覺這可能是癥結所在,因為認定對人禮貌、客氣是一種虛偽的行為,所以,才會在家人面前「掙脫虛偽」。至於,為什麼會覺得那是虛偽?我想,可能是因為不是出自真心、心甘情願吧!

  如果孩子見到了長輩,不會請安問好,我們就會責備:「不可以這麼沒禮貌。見到叔叔、阿姨要懂得問好。」所以,在逼不得已的情勢之下,孩子不得不表現出禮貌,而這樣的禮貌,完全是應爸媽要求,不是出自他們的真心,也不是孩子心甘情願與人互動的結果。

  當我們在「說」教育時,每一個人都是教養達人,可以說得頭頭是道,但在「做」、在實踐上,卻往往達不到標準。就算勉強做到了,到底是不是發自我們的真心呢?是不是心甘情願的呢?

  聽太太說那件事後,讓我受益匪淺。原來,「教孩子」居然可以很簡單;當我希望孩子懂禮貌,那麼我就必須發自內心的做給她看,見到人先打招呼問候,在潛移默化之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習慣向人問好。

  「父母就是孩子活生生的一面鏡子。」有了這層體認,我對待家裡的三個小公主,更加謹言慎行;對於任何事,也會儘量心平氣和,用鼓勵代替責罵,而不做情緒式的發泄、表達。或許,我下次可以試試:

  「妮妮,請你把自己的房間收拾好,可以嗎?」

  「娜娜,你真棒,會自動自發的去洗澡。」

  「娣娣,謝謝你幫爸爸拿遙控器。」

  畢竟說得再多,倒不如身體力行,讓孩子感受到完全的尊重。因為發自內心,真心誠意的去「示範」自己對孩子的期望,所有層出不窮的僵硬氣氛,也不再出現在我們生活中。



本文摘自 國語日報家庭版 97年2月14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