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 著 / 洪蘭 譯
初版:92/08/01 . 出版:遠流出版
開本:正25開 . 裝訂:平裝
類別:哲學類 . 頁數:384頁


內容大要

過去心理學多半關心心理與精神疾病,忽略生命的快樂和意義,塞利格曼博士希望校正這種不平衡,致力於利用對疾病與痛苦的研究,帶出更多關於正向情緒與個人長處和美德的知識,幫助我們追求真實的快樂與美好的人生。

本書首先從為何演化賦予我們快樂的感覺,誰會有很多正向情緒,如何能在生活中建立持久的正向情緒談起,指引讀者藉由改變對過去的看法、對未來的希望以及經驗現在,將自己的情緒導向正面。接著指出正向的感覺來自長處與美德,歸納六種世界上主要宗教、文化普遍重視的美德及達到它們的24項長處,並提供測驗幫助你找出個人的長處。最後,作者提出愉悅的生活來自成功追求與放大正向感覺的技術;美好的生活則靠有效應用個人長處得到真實的快樂;有意義的生活卻要能將長處實現到比個人更大的目標。同時擁有這三種生活,才算活出完整的生命。

《真實的快樂》

作者簡介


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博士是賓州大學心理系的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他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也是正向心理學倡言人,曾獲得許多學術界大獎,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新人獎,國家心理衛生院、麥克阿瑟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獎等,同時也是唯一得到美國心理協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獎項的心理學家。著作包括暢銷書《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教孩子學習樂觀》和《改變》(遠流)等十本書。

譯者簡介


洪蘭教授,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曾在加州大學醫學院神經科、聖地牙哥沙克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員,並於加州大學擔任研究教授。一九八六年獲王安研究獎金。一九九二年回台,先後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和中央大學。除積極投身教育改革工作,近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譯作有《天生嬰才》《學習樂觀.樂觀學習》《尋找第一個愛滋病毒》《改變》《奈米獵殺》(遠流)《語言本能》《教養的迷思》(商周)和《愛與生存》(天下)等。

《真實的快樂》序言

他序


譯者序


張國榮自殺了,從二十四層樓高的屋頂跳了下來。這個高度沒有懼高症的人看了都會腿軟,更何況他是個有懼高症的人。他留下九億的財產,當名利都不是問題而他一心求死時,只有一個可能性──憂鬱症,果然報上登出他為憂鬱症所苦,就像林青霞的母親以及千千萬受憂鬱症折磨的人一樣,選擇死亡作為脫離苦海之計。張國榮的死使我快馬加鞭的把塞利格曼這本《真正的快樂》譯出來,不敢再拖延,因為這本書對很多人來說會是一盞明燈,是一記當頭棒喝,它使你換個角度去看你的生活。人生短短幾十年,而且過去的不能重來,有必要每天找自己或對方的短處,使生活過不下去嗎?

心理學一向只注重在病態心理或變態行為上,很少正向的去看一個正常人的行為。多少年來我們都是把正常行為視為是理所當然,把社會資源和注意力放在變態病態上;然而就像一個家庭中,父母的注意力都放在不聽話、做太保太妹的孩子身上,對那些聽話、守規距的兒女視而不見,忘掉他們也需要關愛,殊不知,越忽略正常的孩子,越容易有壞的孩子產生。

塞利格曼是第一個打破傳統,站出來大聲疾呼心理學應該重視快樂、健康的情緒,不應該投下全部的精力到研究心理疾病上。畢竟預防勝於治療,假如我們能使人們過得很快樂,心理很健康,就不必去治療憂鬱症或其他心理疾病了。經過十年的努力,他的研究取向已漸成氣候,心理學的鐘擺開始從負面情緒的研究盪向正面情緒的一端。心理學家開始問:我們如何能夠快樂?我們如何能夠有意義的過一生?

研究發現「真正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來自長處和美德的發揮:快樂不是來自好的基因或好運,它是來自你智慧的選擇。塞利格曼發展出一套測驗幫助我們找出自己的長處,教我們如何在生活上、事業上時時去運用它,來達到有意義的快樂。塞利格曼更教我們如何能隨時隨地看到孩子的長處,如何在看到後稱讚他(空洞的稱讚是虛偽),使他更想把這個長處天天發揮出來──塞利格曼說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容易得憂鬱症,遇到挫折時比較有反彈性、可以重新站起來。塞利格曼所謂的真正快樂的境界,其實正是《禮運o大同篇》所描述的大同世界,想不到經過了二千年,地球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同一個問題:人如何達到大同世界。這本書告訴你,快樂是自己的選擇,大同世界就從自己身邊做起。

這本書對中國人特別有用,因為我們是個憂鬱的民族,我們不敢讓自己快樂;當別人稱讚我們時,我們馬上要指出自己的缺點,去糾正別人。自己的謙虛還好,因為自己知道自己言不由衷;父母的謙虛常使孩子很沮喪,以為自己在父母眼睛裡就是這個樣子。許多我這個年紀的中國人一輩子不曾聽過父母的褒獎,哪怕做得再好,父母也還是說:「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使我們一直到中年以後才對自己有信心,也就是說,在社會中打滾二十年後才慢慢發現自己沒有比別人差。信心的缺乏常使我們的年輕人在社交場合不知所措,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的定位,也不敢往前衝。因此,塞利格曼特別有一章在教導父母如何找出孩子的長處,在家務的分配上盡量配合孩子的長處,愛乾淨的孩子分配掃地,愛動的孩子分配溜狗,投其所好就不會抱怨,更使孩子在長處中發揮,找到自信和快樂。

中國人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沒有把自己的長處發揮出來,庸庸碌碌過一生,大概是人生最遺憾的事。這本書鼓勵你找出你的長處,做你最想做的事,哪怕這件事不能帶給你名利也沒有關係。我一直認為人如果前半生沒有辦法為自己而活,後半生一定要走自己的路;人只要健康,一身養一口,溫飽應不成問題,所以只要把生活的慾望壓低,你便有勇氣去追尋你的理想,過你自己的生活。別人的眼光、別人的評語是不重要的,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永遠是個遺憾,用自己的標準才真正能體會生命的美好。

憂鬱症是這個世紀的隱形殺手,它的苦如同憂鬱症病人所說的:「比萬丈深淵還要更深一萬倍」,我們防禦它要比SARS更嚴密才對。過去人們都以為真正的快樂是可望而不可及,是那種「含著金湯匙出生」或是高官厚祿、僕婦如雲的人才配享受的,沒想到塞利格曼說只要願意去改變心態,它就在你的身邊,而且還教你怎麼做。這個世界的苦難已夠多了,假如有一個不花半毛錢的方法,何不給你自己一個機會試試看呢?但願這本書會使憂鬱症永遠無法再荼毒人類。

《真實的快樂》專文推薦

心理學終於以嚴肅的心情去對待快樂、有趣、歡喜了。馬汀.塞利格曼送給我們一個禮物──一個追尋繁茂充實生活的有用指南。
──丹尼爾.高曼(Daniel Coleman),《EQ》(Emotional Intelligence)作者


塞利格曼將最新最好的心理學應用到人類最老最基本的問題上:我們如何能夠快樂?我們如何能做個好人?這本書開啟了一個新領域,一個令人振奮心情、非常重要、非常有用的領域。我對它的成功很樂觀。
──瑪莉.派佛(Mary Pipher),《可以這樣老去》(Another Country)作者


一本對快樂非常有洞察力的科學和個人的反思,出自我們這個世代最有創意、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
──史帝文.平克(Steven Pinker),《語言本能》(Language Instinct)作者


一本令人驚異的書,充滿了實用智慧和快樂本質的真正來源。它帶給我們深層的了解。塞利格曼肯定了我們有選擇的權力,他對新的和舊的心理學的觀點非常有說服力,非常的精彩,這本書可以重新建構道德的品格。
──史蒂芬.柯維(Steven R. Covey),《與成功有約》(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作者


《真正的快樂》是一本關於活力、正向情緒的書,帶給我們生活無限的力量。馬汀.塞利格曼是正向情緒的先鋒,寫了這本會對許多人造成真正影響的一本好書。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躁鬱之心》(An Unquiet Mind)作者


馬汀.塞利格曼在進行一項任務:將「正向心理學」這個心理學新領域中許多驚人的發現,運用到增進讀者的心理、道德和精神上的幸福。作為一個正向心理學的奠基者,又是一位妙筆生花、動人心弦的創作者,他真的非常適合這項工作。只有一個人可以寫得出《真正的快樂》這本書,但是無數的讀者會因他而受惠。
──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性.演化.達爾文》(The Moral Animal)作者


馬汀.塞利格曼是正向心理學新運動的最著名發言人,這是一門專注在心理健康而不是心理疾病的新學問。在這本對人們非常有用的書中,他指出人們正向的特質和策略,告訴你如何培養真正的快樂,如何更常去感受到這種快樂的心情。塞利格曼教授使我對心理學的未來充滿了樂觀和真正的快樂。
──安德列.威爾(Andrew Weil),《自癒力》(Spontaneous Healing)作者


《真正的快樂》是一本充滿智慧、令人愉悅的書。馬汀.塞利格曼寫了這本非常實用的書,引導讀者在生活中作正向的選擇。
──凱洛琳.梅斯(Caroline Myss),《慧眼視心靈》(Anatomy of the Spirit)作者

《真實的快樂》精彩內容

正向情緒和正向性格


  就像美好的生活是超越愉悅的生活,一個有意義的生活則超越美好的生活。正向心理學指出一條可以到達高貴目的和超絕意義的可靠道路。


  一九三二年,歐潘(Cecilia O'Payne)在密爾瓦基宣誓為修女。當她在聖母修道院發願時,決心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幼兒教育。她在簡短的自傳中寫道:

  上帝賜給我無價的美德使我起步容易。過去一年在聖母修道院的日子非常愉快,我很開心地期待正式成為修道院的一員,開始與慈愛天主結合的新生活。

  在同一年、同一座城市、發同樣願的丹那莉(Marguerite Donnelly)則在她的自傳中寫道:

  我出生於一九○九年九月二十六日,是家中二男五女七個孩子中的老大……在修道院見習一年期間,我教授化學和二年級拉丁文。承蒙上帝恩寵,我願善盡善盡聖職,以宣揚教義及自我修煉。

  這兩位修女以及另外一七八位修女,一起成為最出色的一項關於快樂和長壽的研究之研究對象。

  研究人可以活多長和了解什麼情況會使人縮短或增長壽命,是非常複雜的科學問題。例如,文獻記載猶他州的人比鄰近內華達州的人長命。但是為什麼?是猶他州的空氣比較清新還是賭城拉斯維加斯的空氣太污濁?是摩門教(Mormon)教徒嚴謹的生活型態與內華達州人的放縱生活的不同?或者是內華達州人垃圾食物、宵夜、酗酒、咖啡、煙草的飲食型態,相較於猶他州農場新鮮的食物、禁煙、禁酒、禁咖啡的差異?有太多的混淆變項使科學家無法分離出真正的原因。

  但是修女們過的是有規律的與世隔絕生活,與內華達州人大不相同,甚至跟猶他州的人也不同。這些修女都吃同樣的食物,不抽煙也不喝酒;她們都有相似的生育和婚姻歷史,都沒有被傳染過性病,擁有相同的社經地位、同樣的醫療照顧。所以上述的混淆變項在此都被剔除,但是這些修女的壽命和健康情況仍然有很大的差別。歐潘到現在98歲了,仍然很健康,從來沒有生過一天病;相反的,丹那莉在59歲時中風,不久就過世了。我們可以確定修女的生活型態、飲食和醫療照顧都不是丹那莉早死的原因。當這一八○位修女的自傳被拿出來研讀時,一個強烈的驚人差異出現了。回頭去看歐潘和丹那莉所寫的,你能看得出來嗎?

  歐潘修女用了「非常愉快」、「很開心地期待」這兩個表達歡樂情緒的正向字眼;相反的,丹那莉修女的自傳中找不到一絲正向的氣息。請對這些修女活了幾歲毫不知情的人,針對自傳中所傳達出的正向感覺做評分時,發現落在快樂端的修女90%年過85歲仍然活著,相較於落在不快樂端的修女只有34%;同樣的,落在快樂端的修女到94歲時仍有34%的人活著,相較於落在不快樂端的修女只有11%。

  以上差異真的來自她們自傳中樂觀本質的不同嗎?也許是因為她們表達不快樂情緒的程度、對未來期盼的多少、有多麼虔誠奉獻,甚至是作文寫得有多好。但是研究發現這些都沒有相關,唯一有關的是她們在自傳中所表達出的正向感覺有多強。看起來,一個快樂的修女會是長命的修女。

*  *  *

  大學畢業紀念冊也是研究正向心理學的金礦,攝影師會叫你「看著鏡頭、微笑」,於是你盡責的擺出最好的微笑,結果發現應要求而微笑是說的容易做來難,有些人可以笑的很燦爛,有些人只能禮貌性的動一下嘴角。微笑有兩種:一種叫做「杜鄉的微笑」(Duchenne smile),紀念發現它的法國人杜鄉(Guillaume Duchenne),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微笑,你的嘴角上揚、眼尾魚紋出現,而牽動這些地方的肌肉如眼輪匝肌(orbicularis oculi)和顴肌(zygomaticus)非常難用意志加以控制;另一種微笑叫做「官夫人剪綵的微笑」(Pan American smile),不是發自內心的,沒有杜鄉微笑的特質,與其說是快樂倒更像是低等靈長類受到驚嚇時的表情,也是我們中國人所謂的「皮笑肉不笑」。

0 意見:

張貼留言